曹默姓名测试 浙大涉强奸案学生被从轻处罚之后
浙大涉强奸案学生被从轻处罚之后
7月17日,浙江大学发布了一份处分决定。处分决定中显示,2020年4月17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决该校学生努某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随后,学校决定给予努某某留校察看处分,期限12个月,到期后可以申请解除。
这个处分决定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们质疑学校处分过轻,进而质疑学生努某某的背景身份,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做了采访。
记者|吴淑斌
//
舆论风波中的涉案学生
//
在微博上看到自己的学校浙江大学上了热搜时,陈悠悠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点进热搜,才发现几乎所有的微博里,校名都与“强奸犯”三个字同时出现。
事情起源于7月17日浙江大学发布的一份处分决定。处分决定中显示,2020年4月17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决该校学生努某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随后,学校决定给予努某某留校察看处分,期限12个月,到期后可以申请解除。
被处分的学生努某某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今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一位自称认识努某某强奸案中受害女生的知情人告诉本刊记者,此事发生在2019年2月份,努某某与受害女生相约在酒吧喝酒,在女生醉酒之后,努某某不顾女生提出回宿舍的要求,将其带走并企图性侵,但在当事人提出要报警之后“没有得逞”。 在一份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浙江大学本科学生违纪处分呈报表》中,“违纪事实”部分显示,2019年2月23日,努某某因涉嫌强奸未遂,被警方控制。在努某某父亲以书信形式向女方受害人道歉后,女方受害人表示谅解,努某某被保释回校。由于努某某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自愿认罪认罚,西湖区人民法院酌情予以从宽处罚,做出了以上判决。
陈悠悠告诉本刊,仔细看了热搜的具体内容后,“自己惊呆了”。当网友们义愤填膺地讨论浙江大学“留校察看”是否是包庇之举时,她却发现自己认识风口浪尖上的努某某,还曾与他互相添加了微信。她赶紧点开努某某的朋友圈,发现4月17日,也就是判决当天,努某某还发了条朋友圈,自称返校来陪女朋友了。
因为校内活动的原因,陈悠悠与努某某打过两次交道,“感觉他挺外向开朗的。”努某某是新疆人,在陈悠悠的印象里,他挺健谈,就算是和陌生人聊天也不会冷场 ,自己与努某某第一次说话时,对方还给自己介绍了一些新疆的风俗特色。
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努某某曾在2016年浙江大学运动会中获得男子七项全能第八名。在2018年浙大学生会文体部举办的摄影大赛中,努某某拍摄的照片《久违的胜利》获得二等奖,照片中一群同学手捧金奖奖杯欢呼,共同撑起印有浙江大学校徽图案的旗帜。2019年暑期,努某某在某公司实习期间,拍摄的公司周年庆视频获三等奖。
学生唐恬在两年前的一次摄影活动中与努某某有过短暂交流,因为对方“拍照技术确实还不错,名字也很长”,给她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她记得,当时努某某使用的摄影设备还是一台普通的入门级单反相机,并非网上传言的好几万甚至几十万,“但喜欢玩单反摄影的人一般不会是贫困生吧?这个爱好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即使是入门级单反相机,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也要省吃俭用才能负担。”唐恬补充。
虽然与努某某已经很久没有往来,但陈悠悠也经常会刷到他发的朋友圈。“内容都挺积极活跃,看起来他在忙着论文、找工作,也有很多社交活动,总之完全看不出来犯罪,还被判刑了。” 陈悠悠给本刊记者发来的努某某朋友圈截图上可以看到,自今年4月判决宣布以来,努某某在忙着做毕业设计。7月毕业季到来后,他的社交活动十分频繁,在朋友圈“有偿借一台无人机”,白天“和小博士女朋友拍完毕业照”后去吃火锅,7月下旬与许多同伴参加了一场郊游后,还在朋友圈写下一首小诗:“以超越·致青春。芳草地,篝火旁,古道边……载歌载舞,欢声笑语……”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违纪处分呈报表》中显示,建筑工程学院“于2020年5月25日召开党政联席会讨论该生违纪处分意见,考虑到努某某是初犯,且已强烈悔改,并恳请获得改正机会,以及其来自民族贫困地区、又是毕业生等情况,学院从教育挽救民族学生出发,提请学校酌情从轻对该生的违纪处分。”
但努某某在社交上的动态,让与他同一学院的同学曹默质疑上述呈报表中努某某“强烈悔改”的说法。“他一直很活跃,丝毫看不出来有在‘强烈悔改’”。 曹默对本刊记者说。
//
努某某曾就读于深圳内高班
//
一名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的毕业生告诉本刊记者,自己与此次事件中的努某某是高中校友。努某某于2012年入学,是深圳坪山高级中学第一届新疆班(内地新疆高中班,也称内高班)学生。深圳特区报2013年关于古尔邦节汇演的报道中,深圳坪山高级中学新疆班有一名与努某某同名的哈萨克族学生。
2000年起,我国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内高班学制四年,其中含预科一年。预科一年重点补习汉语文、英语和数理化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教学计划和预科教材。高中三年的课程则统一教材,按当地高中教学计划要求执行。高考录取时,“本着培养好了再送回去的原则,根据新疆的人才需求建议,各省市单独制定内地新疆高中班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将内地新疆高中班纳入本省市总的招生规模之内。”
此次事件发生后,网上有舆论质疑努某某的家庭环境优渥,甚至可能通过某些运作才能到深圳就读内地新疆高中班。这种质疑让曾经在东北某省份就读内高班的哈萨克族女生古丽觉得难过,她对本刊记者说:“这个浙大的学生真是太过分了,直接给我们多少内高班的孩子抹黑了。”
在古丽看来,内地新疆班政策其实是给新疆贫困家庭孩子走出新疆的机会。 “是一个能到大城市上学,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因为在新疆农村生活,农活很多,家里也很难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而且农村的孩子要走出新疆到大城市上学会更加不容易。”
想要到内地就读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生需要在新疆参加选拔考试。古丽说,考试成绩是被录取的最关键因素,同时还需要通过体检。 考虑到能给家里减轻负担,又能在内地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古丽不到16岁就离开家人到东北上学了。她告诉本刊记者,自己身边上内地新疆班的同学,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如果家里条件好,谁愿意长途跋涉来受这种苦呀?”
在东北上内高班时,古丽不需要缴纳住宿费,生活费也会有相应的补助,但由于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也需要自己缴纳一定的课本费。按照学校的安排,内高班的学生一年只在暑假期间回一次家,学校可以报销硬座车票的钱,每年在家能待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从新疆来上内高班的同学,也都要有一定的毅力。”
目前,全国有93所开设有新疆内高班办班的高中,大多数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古丽说,大家也会讨论着想要到更发达的一线城市内高班上学,“但这是不受控制的,学生无法选择,随机分配到哪里就是哪里。”对努某某来说,曾经分到深圳的内高班上学,无疑是一个相对幸运的结果。
//
学校的处分轻了吗?
//
浙江大学“给予努某某留校察看处分”的做法在网上被质疑过于轻微。学校给出的处分依据是“《浙江大学学生违纪处理办法》(浙大发本〔2017〕119号)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
本刊记者查询发现,该款项的规定为“学生违反国家法律,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受到治安处罚的,分别给予以下处分……(三)被司法机关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或被判处有期徒刑被宣告缓刑的,给予留校察看或者开除学籍处分;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也就是说,努某某虽然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但根据浙江大学的规定,学校可以“给予留校察看或者开除学籍处分”。而浙江大学采取了前者,是从轻处罚的结果。
本刊记者查询浙江大学官网上的公开信息发现,浙大在对学生的处分决定上也有过其他的争议。2014年有学生曾因盗窃罪被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被学校开除学籍;而2019年12月有学生被查出吸食毒品,被判处行政拘留,学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曾发生了2名考试作弊的大四学生被校方开除学籍事件近期也被频繁提起。许多网友感到愤慨,吸毒、强奸等行为的危害明显比作弊大得多,但受到的处罚却更轻。
曾在大学里担任管理工作的教师刘平告诉本刊记者,这是因为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明确要求:高校对于作弊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而各校的学生管理处罚条例是由学校自行制定执行的,学校在决定时拥有的自主权较大。而浙大对于刑事犯罪学生的处分规定本身较为模糊,可从轻也可从重处理。
“至于选择哪种处分,情况就比较复杂。以往同类型事件的处理办法、学生平时表现、对民族学生的管理经验、主管领导的态度,都是评价天平上的砝码。”刘平告诉本刊记者,从重处罚牵扯的事务多,不可控因素多,带来的麻烦也可能更多。一般而言,除非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决策层中有人坚决要求从重处罚,否则大多数时候很有可能就是从轻处理。 “不管在哪个高校,开除学生学籍都是一件大事。开除学籍后,还需要安抚家长,做各种善后工作,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还可能发生坠楼一类的悲剧。这次正好又是少数民族学生,也需要注意社会影响。诸多因素下,学校做出从轻处罚的决定几乎成了必然。”
另一位大学行政人员认同刘平的说法。他告诉本刊记者,浙大的处罚一定程度是参考了法院的判决,“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可使用缓刑,至少可以说明事情没有恶劣到极其严重的地步,学校会认为这是一种‘宽大处理’。如果学生认错态度良好,有悔过的表现,也得到当事女生的谅解,就很有可能会选择从轻处理。”
但事情看起来并没有完全结束。据新京报报道,浙大的处分决定在网上引起争议后,有几名女生联系记者,声称自己与努某某通过网络相识,见面后也遭到猥亵。一名女生在今日头条上发帖,称今年7月上旬,自己去酒吧蹦迪时也遭到努某某的猥亵。
据此,浙江大学回应称,对于此事,学校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调查,并启动后续调查。
(文中采访对象皆为化名)
B站解读☞ UP主:三联编辑部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理 想学校 」
「关注」千万里的追寻——寻访何挺颖烈士事迹纪行(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国运多舛,风雨飘摇,
沉重的民族危机压迫下,
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心中,
都燃烧起炽热的救亡图存之火。
在天汉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找寻真理而上下求索,为探寻振国兴邦的康庄坦途而奋力拼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变革的号角响声震天,当希望的曙光播撒在秦巴山水之间,浸润滋养出满怀雄心壮志的一代新青年。
何挺颖便是这先进者中的光荣一员。1905年5月,他出生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何家湾村,1923年6月,从汉中联中毕业。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他千里迢迢赴沪上求学;满含救亡图存的赤子之心,他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恪守坚定的革命信念,追随毛泽东奔向井冈山。由一个进步的青春少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成为红军初创时期杰出的领导者和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先驱,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建政工作和土地革命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红色家谱的书写者,汉中党史工作者始终牢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神圣使命。如何更好地发掘红色资源,更广泛地征集党史资料,更深入地研究党史人物,更鲜活地宣传红色精神,是党史工作者在追赶超越中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新时期党史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在这一目标任务的激励鞭策下,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7年首创性地为本地争取到11处革命遗址遗迹维修保护项目,何挺颖烈士故居便是其中之一。充分征集史料档案,细致开展故居布展,拍摄一部全面反映烈士卓著功勋的高质量人物专题片,作为汉中党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被明确下来。然而,由于何挺颖烈士牺牲较早,当时的亲历者们大多已不在人世,相关史料也多被湮没尘封,如何征集到更多资料,丰满展现英雄的一生,使家乡人民熟识并铭记何挺颖烈士的光辉事迹,成为这项重要任务成功与否的关键。
随着小布一起往下看
伟大的历史必须由虔诚的笃信者来记录
方能彰显大时代的凛凛风骨
(向下滑动阅读更多)
为此,市委党史研究室决定组成由何挺颖烈士亲属、陕西理工大学原校长何宁任顾问、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燕任组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魏华,汉中广播电视台张云、陈凝、彭强,南郑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首连军、干部陈小波、袁浩为组员的征研组。报经市委分管领导同意后,2017年3月,征研组以“踏英雄足迹,感先驱初心”为主题,沿着何挺颖烈士外出求学到投身革命的足迹,辗转于上海、武汉、江西等地实地探访,踏上了漫漫千里的征研之路。
何挺颖烈士故居
跟随他们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踏上寻访路
第一天:启程
(向下滑动阅读更多)
3月7日,征研组怀着对先烈的无比崇敬之情、带着厚厚的采访提纲、肩扛手提着沉甸甸的摄像器材飞赴上海,一路上,联络员魏华不断与上海有关单位和专家们联系衔接,细化采访日程。大家内心都期待着此行能有丰富的收获。
第二天:上海市浦东中学
(向下滑动阅读更多)
坐落于黄浦江东岸的上海市浦东中学是此行的首站。浦东中学由一代营造业宗师杨斯盛先生1907年毁家兴学创办,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1955年改为公办学校至今,已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光阴。
1923年6月,年仅18岁的何挺颖与同学廖左明曾在这里补习数理、英语,准备考取大学。
伴着初升的朝阳,我们来到了这所白莲泾畔、六里桥堍绿树掩映中的百年名校。走进校园,“勤朴”二字的校训赫然醒目,言简而意蕴高远。苍松翠柏间,一座黑色大理石的校友烈士纪念碑屹立其中,格外醒目。碑上记录了19位烈士校友,何挺颖、廖左明的名字镌刻其中。倪瑞明校长告诉我们,浦东中学是一座充满革命传统的学校,也是唯一一所培养过国共两党领导人的中学。
上世纪20年代,一大批爱国诗社的会员、海归学者、革命人士在这里任教、讲学,图书馆藏有大量革命书籍,学校因校风纯朴、师资精良、设施一流而人才辈出,培养了众多赤心报国、勇赴国难的革命志士,何挺颖、胡也频、殷夫等十四位烈士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恰逢浦东中学正举办百年校庆庆典,非常欢迎征研组的到访,也真诚邀请我们共襄盛举。
在倪校长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校园中央一座静幽古朴的建筑前,这里是杨斯盛先生的故居,也是浦东中学校史馆的所在地,馆内珍藏着上世纪20年代学校师生学习生活的众多物品。我们细细地在每一件展品和老照片中找寻着历史的细节,逐渐描摹出何挺颖当年求学生活的点滴,仿佛看到一位年轻英俊的少年徜徉书海,为做一名数理博士科学报国的梦想不懈努力。
校史馆馆长张俊在讲解中特别提到,当年在这里学习的何挺颖不仅刻苦努力,各科成绩优异,还常常聆听陈独秀、郭沫若、茅盾等人的莅校演讲,阅读《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在参加汉中旅沪学生会时,他还结识了汉中籍第一位共产党员、汉中旅沪学生会主席刘秉钧。考入大同大学后,何挺颖在刘秉钧的影响下,担任了进步刊物《汉钟》杂志编辑,连续发表革命文章,向家乡人民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了汉中革命运动的发展。这些,都对他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
离开浦东中学已是黄昏时分,沪上三月寒气逼人的江风,将大家从穿越时空的思绪中带了出来。落日余晖下,耳畔呼呼地风声里仿佛隐隐传来当年何挺颖和同学们那激昂嘹亮的歌声:“齐努力,齐奋斗,少年莫虚度。克己勤朴互助,灿烂校风树。宏哉,我浦校,声誉四远播。你看那浦江滚滚,原草绿如波。落霞飞,夕阳红,环境美如何!壮哉少年,努力奋斗,前程万里路。”
上海市浦东中学
第三天:上海市档案馆
(向下滑动阅读更多)
临近周末,征研组决定抓紧工作日的时间查找何挺颖烈士在大学学习时的档案资料。此前,除了个别书籍上曾记载他于192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外,再未发现其他史料。
一大早,我们就满怀期望地赶往位于外滩的上海市档案馆。车水马龙的上海滩,东方明珠、国际会展中心、金茂大厦等时尚绚丽的现代楼宇与历经沧桑、雍容华贵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诉说着光阴的流转。上世纪20年代,这里是英、法等国的通商口岸,沿线洋行林立,也是革命思潮激荡之地,更是各地求学青年开拓视野、丰富阅历的向往之地。这里,也曾烙下进步青年何挺颖的足迹。
上海市档案馆融于万国建筑博览群之中,是一栋11层的法式建筑,曾为“法国邮船公司大楼”。如今,这里拥有240万卷的丰富馆藏档案和主题厅、专题厅、多媒体视听室等多个展厅,保存了完整的上海城市记忆,成为人们了解上海的重要窗口。未进馆时,我们已被那气势恢宏的外观所震撼,走进馆内,更为格局之严谨、环境之静雅、管理之规范而惊叹!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来到5楼的档案文件资料查阅服务中心,办好阅档证,就一头扎进档案室,一人一台阅档器地毯式地查阅起来。电子化的查询虽为查档者开启了方便之门,但要从成千上万的档案资料中发现线索,找到和何挺颖烈士相关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整个上午,大家一口水也没有喝,每个人都紧紧盯着电脑屏幕,生怕漏掉一点线索。时间一秒秒过去,几百份资料看过,还是没有找到什么信息。由于下午4点前就要闭馆,为了能多看几份档案,同志们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愿耽误。临近中午1点,我们才买回包子、豆浆,在档案馆地下车库的寒风中匆匆吃完,又返回5楼继续查阅。或许是被征研组同志们的这种执着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终于在下午临近闭馆之前,我们找到了尘封于历史深处那一页页发黄的老档案。看到民国十三年秋大同大学的新生录取档案和记录着何挺颖优异成绩的学行成绩单,我们欣喜不已,激动万分!档案里,19岁的何挺颖年轻而刚毅,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张何挺烈士的照片,它是多么珍贵和来之不易!
流年似水,档案留痕,翻阅着这些珍贵的档案,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初入大同大学数学系的何挺颖,为成为一名数理博士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继续努力着。
第四天: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
(向下滑动阅读更多)
为提高工作效率,今天大家兵分两路,一组继续去上海市档案馆查找并复制有关档案资料。一组前往上海市图书馆找寻何挺颖当年在上海阅读过的进步书籍和发表的革命文章。早上七点多,我们就出发了。
思想上的进步是何挺颖走上革命道路的根源。当年他向家乡传播的那些先进思想,在《汉钟》《共进》等杂志发表的那些文章,特别是在《中国青年》第108期上发表的那封写给恽代英的信,还能不能找到?带着这些疑问,几位同志一下地铁就匆匆赶往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1555号的上海图书馆。
跻身于世界十大图书馆之列的上海图书馆,以“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为组织使命,以“精致服务、至诚合作、引领学习、激扬智慧”为核心价值观,着实让大家体验到了。尽管是工作日时间,可光临这座大型研究性公共图书馆的各类读者却络绎不绝、安静有序。
来到一楼大厅,我们迅速了解了馆藏分布,办理借阅手续后,就奔向了位于左侧的中文报纸阅览室。在工作人员热心地帮助下,开始在上万种报刊中搜寻《胡适文存》《解放与改造》《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记的记、翻的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收获却不大。是不是查找方法有问题?或是馆藏里根本没有?带着疑问,我们再次向工作人员请教。“您要找的这本期刊可能在胶片资料里有……”,工作人员一边解释一边教我们查阅胶片资料的方法。临近中午,终于有了令人兴奋的发现,在胶片里找到了《中国青年》第108期!看到封面上异常闪亮的“对于青年指导者的悲观(挺颖)”标题,打开后竟然还有恽代英、萧楚女写给何挺颖的回信,我们惊喜万分,更加坚定了继续查找的信心!之后,又相继发现了《向导》《新青年》《独秀文存》等原刊,真是阅书万卷始得“金”,太难得了!可兴奋劲儿还没过,新问题又摆在眼前,这些只供读者阅览的资料该如何复制带走呢?工作人员建议下午上班后去找馆里的负责人。
下午两点,馆里的负责人临时有会不在办公室,守候在会议室门口的我们心急如焚。然而此行真的很幸运,恰好这位主任中途出来并主动询问,得知来意后,他当即表示全力支持,还亲自安排工作人员帮助我们。临近四点半,所需的图书资料终于全部被复制了出来。
此时,扎在档案馆的同志也传来好消息,陆续又找到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何挺颖烈士很有帮助,并且赶在下班前全部复制成功!
这天下午,街边那碗面条特别地香。
第五天:上海大学
(向下滑动阅读更多)
今天阳光明媚,比昨天增添了些许暖意。伴着晨光,我们来到位于宝山区的上海大学。校党政办的陈雯老师早早就在校门口迎接,互相问好之后,我们被带入正门东侧的上海大学校史展示文化园——“溯园”参观。
“溯园”,撷“溯源”之谐,取追根溯源之意,是为纪念1922年至1927年的上海大学而建。由四面弧形的墙体、校址地图广场以及从广场中心向外发散的环形小道组成,形同年轮,诉说着上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辉历史,葱茏岁月。校史馆的曹默老师为我们细细讲述了老上海大学的建校、发展与变迁。国民革命时期国共联合创办的上海大学,是中共早期培养革命干部的“红色学府”,享有“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盛誉。从这所大学走出的杰出人物灿若星汉,他们中间,有中国共产党功勋卓著的领导人,有青史垂名的革命烈士,有国共两党名声显赫的社会活动家,还有闻名遐迩的学者、诗人、作家和画家。
在一幅幅重现历史光影的浮雕中,我们找到了何挺颖的名字。曹默老师介绍,1925年5月,在大同大学数学系学习的何挺颖,经历五卅惨案之后,毅然放弃了数理博士的梦想,转入上海大学社会系,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当时,于右任、邵力子先后任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何挺颖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经常聆听蔡和森、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等人讲课,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秋冬还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
沿着溯园内的展示墙前行,《文学于社会之责任》、《社会思想史》等当年授课的课程表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刻,每个人对何挺颖的人生抉择都有了更深层的感受。正是这些饱含着对国家兴盛之担当,承载着铁肩道义之责任的优质课程,才使以何挺颖为代表的青年学子,选择了用朴素的青春点亮红色的革命理想,在暴风骤雨中毅然前行,书写人生的责任与担当。
走出青砖碎石小道,就到了溯园的出口,美丽而现代化的新上大校园顿时呈现在我们面前。一瞬间,仿佛从历史走向了未来。
离开溯园,征研组的同志们又分别去拜访了上海大学历史系的陈勇教授、社会学院的耿敬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邵庸教授,他们都是誉满海上的文史专家,且对何挺颖烈士生平事迹有较深研究。访谈进行得很顺利,从他们口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在上海大学期间,何挺颖经常深入工厂、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担任了共青团上海大学支部、彩仪社、仪中旅沪学生会、陕西青年社党团书记。每周礼拜天都组织学生在青云路恒裕里的24号楼里举行读书会,交流思想,探讨时局问题。这所红色的革命熔炉,使何挺颖迅速成熟起来,为他之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时已是下午,无人拍摄机飞越在漫天红霞的上海大学上空,像穿越时空的精灵,带着我们的思绪飞翔。校歌飘荡在绿树碧波的校园里,“一个共同的寻觅,知识让我们张开翅膀!一个共同的目标,信念使我们步伐铿锵!只因为一个共同的誓言,自强!自强!我们奏出新时代的交响!”这歌声,穿越时空,联结起精神与传统,梦想与荣光,激励着今天的我们,薪火相传、勇往直前。
上海大学——闸北青云里师寿坊
此次寻访纪行共十五天,将分三个篇章持续发出,更多详情将为亲们持续奉上。
审核:付海旗
相关问答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曹刿后来当了刺客,还被称为“刺客之祖”,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刺客列传》,其中的曹沫就是曹刿。曹沫劫齐桓公《刺客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