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锦绣发商贸有限公司

别翰林姓名测试打分 苏轼才能不及弟苏辙,苏辙科举文章骂遍皇帝和高官,当年的愤青啊

发布时间:2024-12-18 09:12:56

苏轼才能不及弟苏辙,苏辙科举文章骂遍皇帝和高官,当年的愤青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太有名了,我们也都知道宋朝有“三苏”,但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苏轼,苏洵、苏辙有些凉凉,貌似三人中苏轼最有名、最有才。

兄弟两人是北宋的文学明星,当年两人一同参加科举,都进了殿试,仁宗皇帝看了两人的文章后,很是称赞。宋仁宗回到后宫高兴的说道:今天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子孙后世可以用他们为宰相。

但真实的历史中,弟弟苏辙比哥哥苏轼更厉害。无论思想才能,还是政治成就,苏辙都超过哥哥苏轼的,可能文采和虚名方面不及苏轼。

苏轼仕途上不顺,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到外地做官,而苏辙却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也就是副宰相。元祐更化之政,苏辙是主导者之一,当时很受百姓称赞。

今天,就重点说说苏辙曾经的骄傲时刻,科举考试写文章大骂仁宗皇帝和三司使高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这次考试是宋仁宗时期的一场制举考试,制科,非常规科目,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发现和选拔非常人才,因此,制科考试比其他常科考试更严格,难度更大。

先来看看报考条件和具体要求吧:

1、无犯罪记录的普通百姓;

2、符合条件的在职官员(官职在太常博士以下,非现任监司与馆阁官员、无贪赃罪记录,等等),苏轼、苏辙属于这一类。

3、考生先呈交自己平日策论文章50篇,然后由翰林学士评卷打分,得到“次优”及以上等次的才可以进入初试环节—“阁试”。通常,这一环节就要刷掉一半人。

4、“阁试”环节,在秘阁,相当于中央图书馆举行。试题为6篇议论文。重点考查应试者的学识渊博程度,题目常来自经史,每篇字数不低于500字,一日之内完成。

5、“阁试”合格者,进入复试,也叫御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试题一般是策论一道。以皇帝治国理政的角度出题提问,考生提出对策。当日完成,3000字以上。

这个可比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作文难多了,要真正对国家治理有思想、有独到见解。

6、考试录用。成绩分五等,一二等基本不给任何人,形同虚设,实际中,三等就是最好成绩了。布衣之人,登科即可授官,取得“三等”成绩者,相当于进士第一名。在职官员,依成绩获得升迁。

制举考试就是实现人生逆袭的绝佳机会啊,因此,当时的读书人对制举考试很重视,对制举出身之人特别推崇。

当仁宗皇帝下诏举行一场制举考试时,全国的读书人都是异常激动加兴奋,纷纷跃跃欲试。当时的宰相韩琦的一句话,给这些士子浇了一盆冷水:“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

这话是韩琦对门客说的,很快传了出来,众士子听了,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十之八九放弃了考试。只有苏轼、苏辙、王介和另一姓名佚失者共4人参加了考试。

江南四大才子来也

苏轼苏辙兄弟参加的这次制举考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很明显,设这一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考试发现敢言有识之士。

到了御试环节,仁宗皇帝出了策问试题:“朕承祖宗之大统,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烛于理,志勤道远,治不加进。夙兴夜寐,于兹三纪。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 (后面列举了民生、兵政、教化、法制、财政诸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以上这些问题,该怎么办?

苏辙接过试题,稍思酝酿之后,便提笔挥洒写论文。”此陛下忧惧之言也。然臣以为陛下未有

忧惧之诚耳。”

文章开篇即指出仁宗皇帝的忧惧缺乏诚意。然后,苏辙围绕着这一论点,展开分论点,并详列论据,对仁宗皇帝展开了措辞激烈的批评:

“窃闻之道路,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夫三代之衰,汉唐之季,其所以召乱之由,陛下已知之矣。

久而不正,百蠹将由之而出。内则将为蛊惑之所污,以伤和伐性;外则将为请谒之所乱,以败政害事。妇人之情,无有厌足,迭相夸尚,争为侈靡,赐予不足以自给,则不惮于受赂贿。赂贿既至,则不惮于私谒。私谒既行,则内外将乱。陛下无谓好色于内而不害外事也。”

这言辞很尖锐啊,对皇帝毫不客气,一看就是在抨击皇帝好色怠政。然后又是一大段指出朝廷劳民伤财。再来一段:批评仁宗搞形式主义树立虚名。

三千字就达标了,小苏同学洋洋洒洒写了六千多字,将皇帝、宰相、三司高官全骂了一遍。

这年小苏同学23岁,热血青年一枚,有点愤青的味道啊,想想我们年轻时是不是也这样啊,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篇文章呈交之后,走出考场的小苏似乎也冷静下来了,内心感觉这么言辞泼辣的论文,确实有点激烈了,对成绩也不抱有希望了。

小苏走出考场

“宋仁宗看后拍桌而起,勃然大怒,派御史台抓人,百官联名上奏,称其目无君主,是为大罪,该当处死......”

这是陆毅主演的《苏东坡》电视剧中编造的剧情,另外这部电视剧为了塑造苏轼的正直伟大形象,把这件事嫁接到了苏轼身上。

其实,苏轼当时所答的《御试制策》虽然很有文采、文章结构层次清晰,但论述平常,气势上比不了弟弟苏辙的这篇策论。

再者,当时,仁宗只是当场出题,皇帝也不可能一天啥都不看,在这里监考。考完后,仁宗皇帝也未当场阅卷,其实皇帝不是直接评卷人。

宋朝科举考试的一系列流程相当完善、规范和公正,比唐朝时提升太多了。这个本人专篇介绍过宋朝的科举制度改革和规范,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浏览7月8日的相关文章。

这次制举考试评卷机制相当严密,为评分更客观、公正,实行的是誊录法,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的字迹、并密封考生姓名, 誊录后的试卷用生僻字编号,这次考试苏辙的御试答卷就用了“毡”字编号。

为了不影响阅卷人评分,皇帝不会首先评分。评卷则采取三评制,先由两名初试制策官进行初评;再交另两名复考制策官复评;初评官与复评官意见若有不同,则再交由另两名考官详评、定等次。

当评分考官读到“毡”字编号的誊录试卷时,顿时一惊,眉头紧锁,浑身冒汗的赶紧通篇读一遍。在评卷过程中,这篇骂完皇帝再骂执政高官的大作不胫而走,朝中大臣也纷纷听说了有这么一份直言皇帝“歌舞饮酒,欢乐失节”的御试文章,顿时议论纷纷。

当时的宰相韩琦,还有声名显赫的司马光、王安石,三司使蔡襄等高官纷纷卷入其中,并进行了发言。

详细情况及考试结果请关注明日更新。

本文由“小何弯弯”原创,喜欢就点个关注吧,带你一起涨知识。

苏辙,敢怼皇帝的“愤青”

苏轼与苏辙,可谓是北宋最为耀眼的文学双子星。大苏诗词 文章写得极好,是大宋文学青年的偶像,每有新篇出,人必争诵之; 相比之下,小苏似乎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直至今天,大苏的光芒 仍然盖过了小苏。但其实,不论见识才干,还是政治成就,苏辙都胜于苏轼,只不过文采与虚名不及兄长而已。

相传宋仁宗看了二苏的殿试文章,退而喜曰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但苏轼最终还是未能当成宰相,大半辈子都奔走于地方,“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倒是苏辙,于元祐年间拜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 元祐更化之政,苏辙是主导者之一,宋人赞他,“元祐九年之间,朝廷尊,公路辟,忠贤相望,贵幸敛迹,边陲绥靖,百姓休息, 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

不过,我们并无意比较大苏小苏之高低,只来说一件小苏年轻时骂皇帝的故事。

故宫南薰殿旧藏苏辙画像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辙与兄长苏轼同时参加了“制举”考试。在此之前,兄弟俩已于嘉祐二年(1057)通过“贡举”考试,取得了功名,并分别获授福昌县主簿(苏轼)、渑池县主簿(苏辙)之职。

贡举(常科)是科举制度下的常规考试,每三年一试 ;制举(制科)则是科举制的特别考试,非常设,由君主下诏临时安排, 以发现和选拔非常之才、特别之士。因此,制科考试要比常科考 试更为严格、更具难度。

宋仁宗时代的制举考试,科目繁多,比较常见的有九科,其 中三科向布衣平民开放: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 六科向有官之人开放,分别是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典坟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凡没有犯罪记录的民间布衣才俊,以及符合条件的官员(职称为太常博士以下、不是现任监司与馆阁官员、不曾犯过贪赃罪,等等),均可投牒自荐,报名参加制举考试。不过庆历六年(1046)之后,宋廷提高了门槛,要求应试之人须有两名大臣作为推荐人。

制举考试的程序也比较繁复。应试人报考之后,“先进所业策论五十首,诣阁门或附递投进,委两制看详。如词理优长,具名闻奏,当降朝旨召赴阙”。这一程序叫作“进卷”,即考生需要先呈交上自己平日的策论作品 50 篇,请翰林学士评判、打分,

清初彩绘版《帝鉴图说》中的《召试县令图》,描绘皇帝御试新任知县的情景。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如果策论文辞优美、说理清晰,得到“次优”以上的评分,便可以赴阙参加“阁试”。但宋朝翰林学士是非常挑剔的,如宋哲宗年间的一次制举考试,翰林学士“看详到应制科人词业,三人并优长,五人并次优,七人并平常”,文章被评为不合格的应试者差不多占了一半。

阁试为初试,因为考试地点在秘阁(中央图书馆),所以称“阁试”。其试题为试论六篇,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的学识,“盖欲探其博学”。题目通常取自经史,每篇要求五百字以上,一日之内完成六论。宋人认为,制举考试中,以阁试六论难度最大,“制科不过三事,一缴进词业,二试六论,三对制策。而进卷率皆宿著, 廷策岂无素备?惟六论一场,谓之过阁,人以为难”。

阁试合格者,才得以进入复试。复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因此也叫作“御试”。试题通常都是试策问一道,以皇帝的名义出题, 要求应试者就皇帝所问,提出对策,当日之内完成一篇三千字以上的策论。策问主要是为了考察应试人对于治理国家的见解,“欲观其才用”。

宋代制科御试策论的成绩,分五等,第一、二等从来不给任何人,形同虚设,实际上只有三等,“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黜落者不 入等,因此入第五等便算登科,入第三等相当于贡举进士第一等。

如果原为布衣之人,登科即可授官,“制科入第三等,与进士第一,除大理评事、签书两使幕职官 ;代还(任满回京述职), 升通判 ;再任满,试馆职。制科入第四等,与进士第二、第三, 除两使幕职官 ;代还,改次等京官。制科入第五等,与进士第四、第五,除试衔知县;代还,迁两使职官”。如果原为有官之人,制科登科则可依其成绩等第,获得升迁。

但宋朝制举录取的名额极有限,两宋三百余年,制举登科不过寥寥四十一人,其中布衣出身者才七人。成绩入三等者, 仅有四人,分别是吴育、苏轼、范百禄和孔文仲。也因此,宋 朝士子对制举出身极推崇,认为制举所选拔出来的,都是了不 起的人才。

当仁宗皇帝下诏宣布于嘉祐六年举行一次制举考试时,开封 府的士子都欢呼雀跃,跃跃欲试。但宰相韩琦一席话,给这群士子当头泼下一盆冷水:“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这话是韩琦对门客说的,但很快便传了出来,原来跃跃欲试的士子听了,都心灰意冷,打起退堂鼓,“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最后只有四个人报名参加这次制举考试,除了苏轼、苏辙兄弟,另外两人,一位叫王介,另一位姓名已佚失。

韩琦对大苏小苏之才,十分赏识。考试前,苏辙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忽感疾卧病”,自料无法参加阁试了。韩琦得知后,居然向仁宗提出延期考试的申请 :“今岁召制科之士,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 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 仁宗也批准了这一申请,因此阁试延期了二十日。

对二苏来说,进卷、阁试,当然都不在话下。谁知,在参加八月二十五日举行的御试时,小苏先生却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苏轼苏辙兄弟参加的这次制举考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科”。朝廷设这一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考试发现敢言有识之士。

仁宗皇帝在御试的时候,向四位应试的士子提出了这么一道策问:“朕承祖宗之大统,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烛于理,志勤道远,治不加进。夙兴夜寐,于兹三纪。朕德有所未至, 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后面列举了民生、兵政、教化、法制、财政诸方面存在的问题)。请问,面对目前种种困顿,该怎么办?

苏辙接过试题,挥笔写道:“陛下策臣曰:‘朕承祖宗之大统,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烛于理。’又曰:‘志勤道远,治不加进,夙兴夜寐,于兹三纪。’此陛下忧惧之言也。然臣以谓陛下未有 忧惧之诚耳。”开篇即指出宋仁宗的忧惧缺乏诚意。然后,苏辙 围绕着这一立论,对仁宗皇帝展开了措辞强烈的批评 :

窃闻之道路,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 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夫三代之衰,汉唐之季,其所以召乱之由,陛下已知之矣。久而不正,百蠹将由之而出。内则将为蛊惑之所污,以伤和伐性;外则将为请谒之所乱,以败政害事。妇人之情,无有厌足,迭相夸尚,争为侈靡,赐予不足以自给,则不惮于受赂贿。赂贿既至,则不惮于私谒。私谒既行,则内外将乱。陛下无谓好色于内而不害外事也。

——这是抨击皇帝好色怠政。

国家自祖宗以来,至于陛下四世矣。陛下之所以深结于民者何也?民之所好者生也,所惜者财也。陛下择吏不精,百姓受害于下,无所告诉,则是陛下未得以生结民也 ;陛下赋敛烦重,百姓日以贫困,衣不盖体,则是陛下未得以财结民也。……臣独怪陛下内有宫中赐予玩好无极之费,此何为者?凡今百姓所为, 一物以上,莫不有税。茶盐酒铁,关市之征,古之所无者,莫不并行。疲民咨嗟,不安其生,而宫中无益之用,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无有。司会不敢争, 大臣不敢谏,执契持敕,迅若兵火。

——这是谴责朝廷劳民伤财。

陛下又发德音,分遣使者巡行天下,或以宽恤, 或以减省,或以均税,名号纷纭而出,天下又皆翕然知陛下之欲速于为治也。然臣以为陛下惑于虚名,而未知为政之纲也。……臣观陛下之意,不过欲使史官书之,以邀美名于后世耳。

——这是批评仁宗好邀虚名。

苏辙的制策洋洋洒洒写了六千余言,将皇帝、宰执大臣、三司使骂了个遍。参加嘉祐六年制举之时,小苏才二十三岁,血气方刚,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岁。年轻时的苏辙是一名“左倾”的理想主义者,曾认为“当今之势,宜收天下之田,而归之于上,以业无田之农夫,恤小民之所急,而夺豪民假贷之利,以收游手之用”。他对政府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表现出左翼知识分子的激情与锐气。

中年之后,苏辙的思想才转向右翼保守主义,不再天真地认 为“宜收天下之田”。当王安石力推“劫富济贫”的变法时,苏辙也极力反对 :“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因为富贫乃是自然形成, 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富人的财产权应受到保护。但嘉祐六年的苏辙还未有这般见识,还是一名热血青年。

答卷交上去,走出考场,苏辙也冷静了下来,觉得自己这么回答皇上的策问,肯定要落榜,“自谓必见黜”。因此也就对考试成绩不抱任何希望。

我们平心而论,皇帝并不是不可批评,但苏辙对仁宗的指责确实 有失当之处,比如说“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 欢乐失节”,便是不实之词,因为仁宗对自己的私生活还是比较克制的,曾多次放遣宫女出宫。多年之后,苏辙回忆说,“予幼从事于诗书,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年二十有三,朝廷方求直言,有以予应诏者,予采道路之言,论宫掖之秘”。承认自己当年的言论来自道听途说。

因此,胡宿“力请黜之”,坚持判苏辙的策论不入等。但卷子复评时,覆考制策官司马光却说,御试几位考生中,苏辙“独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提出将苏辙策论列入第三等,亦即上上等。另一位覆考制策官范镇不同意,“欲降其等”,最后二人达成妥协,将苏辙列为第四等,并得到详定编排官的认可。然而,初考制策官胡宿坚决不同意录取苏辙。双方于是争执不下。 当然,由于答卷是封弥的,评卷的时候,不管是胡宿,还是司马光,其实都不知道文章是苏辙写的。他们争论时都是说“ 号卷”,而不是说苏辙的文章。

这时候,朝中大臣也听说了有这么一份直言皇帝“歌舞饮酒, 欢乐失节”的御试文章,亦是议论纷纷。有执政官向仁宗提议, 写文章的人究竟是哪路大神,“当黜!”又有侍从官上奏,“陛下恭俭,未尝若是”,苏辙出言狂诞,“恐累盛德,乞行黜落”。三司使蔡襄是被苏辙文章骂到的政府官员之一,但他说,苏辙对三司使的批评有道理,他感到很惭愧,“吾三司使,司会之名,吾愧之而不敢怨”。

鉴于苏辙文章引发的争议非常大,朝廷打破了三评制的常规, “更为之差官重定”,重新安排考官给苏辙的策论评分。新的考官经过重新评审,认为应采纳胡宿意见,苏辙文章“不入等”。请皇帝定夺。

但司马光也是固执之人,坚持要录取苏辙。他给仁宗写了一道奏章,娓娓道来 :臣以为,国家设立制举考试,“本欲得材识高远之士,固不以文辞华靡、记诵杂博为贤”。“ 号卷”文辞如何, 臣不敢言,“但见其指陈朝廷得失,无所顾虑,于四人之中最为切直。今若以此不蒙甄收,则臣恐天下之人皆以为朝廷虚设直言极谏之科”,“从此四方以言为讳,其于圣主宽明之德亏损不细”。反之,陛下若能收“号卷”入等,使天下人皆知陛下容纳直言 之德,岂不是美事一桩?

仁宗皇帝到底会听从哪一方的意见呢?

嘉祐六年闰八月,宋仁宗下诏,公布这年制举考试的录取结 果 :苏轼御试所对策论入第三等,王介为第四等,苏辙为第四等次(这个“第四等次”,应该是专门为苏辙文章设立的评分等级, 比第四等略低,但又略高于第五等)。录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 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事 ;王介为秘书丞、知静海县(今天津静海);苏辙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军事推官。

有臣僚提出,苏辙出言不逊,不应当录取。仁宗说 :“设制科本求直言,苏辙小官,敢言,特命收选。夫人主言动,辙虽妄说,果能诳天下之人哉?”又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

苏辙原以为自己必定会黜落,想不到文章居然获评第四等次, 还不是最低的第五等。当时小苏的心情应该是惊喜的。

不过,在授官的时候,苏辙又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苏辙参加制举之前,官职是渑池县(今河南三门峡)主簿 ; 制举登科后,擢为商州军事推官。按照惯例,他的任命状(官告) 需要请知制诰起草。当日接到起草官告任务的知制诰,是王安石。王安石也是一名非常有个性的人,他认为苏辙这次“专攻人主”,别有用心,目的是维护宰相韩琦。因此,打死也不肯给苏辙起草任命状。韩琦苦笑说 :你们没看见苏辙在策论中大骂“宰相不足用”吗,这还是维护宰相?

但王安石既然不肯给苏辙的任命状制词,也不好勉强,只能换一个知制诰来起草。最终,总算顺利完成了对苏辙的任命。皇帝的任命书是这么说的:“朕奉先圣之绪,以临天下,虽夙寐晨兴,不敢康宁,而常惧躬有所阙,羞于前烈。日御便殿,以延二三大夫, 垂听而问。而辙也指陈其微,甚直不阿。虽文采未极,条实未究, 亦可谓知爱君矣。朕亲览见,独嘉焉。其以辙为州从事,以试厥小苏御试策论风波总算尘埃落定。谏官杨畋提议说,此为美事,可传之后世,当付史馆记录下来 :“苏辙,臣所荐也。陛下赦其狂直而收之,此盛德事,乞宣付史馆。”仁宗甚悦,“从之”。

司马光与同僚趁机上疏进言 :“道路流言,陛下近日宫中燕饮,微有过差,赏赉之费,动以万计,耗散府库,调敛细民。…… 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

仁宗也“嘉纳之”。 一场风波,就此翻过,风轻云淡,海阔天空。

本文节选自《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吴钩 著

点击下方图片或阅读原文

超级折扣购买好书

相关问答

有人说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 翰林 相当于博士后,有道理吗?

完全没道理。古代科举制度虽都是全面型人才,现代这帮偏科的玩意哪有资格跟人家比!古代的科举是不分专业的。现代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却大大的偏科。拿实...

你宝宝的名字叫什么?有什么含义呢?

相信大家都看过琼瑶的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很多都是根据思念一个人而取的,像思婕,怀安等等。总结: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姓名对于...总结...

郑州书法培训哪家好,多少钱?

郑州书法培训排行榜教育宝客观公正的通过三个月以来海量用户作为数据基础,通过已经咨询和学习的学员对这些优秀机构评分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得出口碑排行的培训...

"落花流水"的本义是形容什么季节的景象_作业帮

[回答]桂枝香(题写韵轩)朝代:宋代作者:詹玉原文:紫薇花露,潇洒作凉云,点商勾羽。字字飞仙,下笔一帘风雨。江亭月观今如许。叹飘零、墨香千古。夕...

明天4.23是世界读书日,你准备读什么书或者有什么推荐的好书吗?

❣目前一一中外文坛一一中篇小说一一短篇小说一一一一盛产丰富一一长篇小说一一特别是一一百万字左右一一优秀一一作品一一一一却一一寥落晨星…………长篇小说...

《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受欢迎的李必,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斥,出外任职。唐德...

明代的廷杖制度对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何皇帝会热衷于此?

明代廷杖制度的建立,可谓是流毒颇深,给明代的社会政治带来了及其不好的影响。滥加使用,大臣受辱明一代的君主因为廷杖制度的存在,往往滥加使用。有这么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范景仁墓志铭苏轼...

[回答]【小题1】B【小题2】A【小题3】C【小题4】(1)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评分建议】3分。“独引大体”“略细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想去云南建水旅游,哪里可以找到比较有特色的民宿?

没错,建水古城亦称为“临安古城”,可别小看了建水古城,其实早在1994年建水就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也。。。到建水...

《知否》中赵宗全称帝后,为什么要在皇宫中种一片麦子?

【前言】声明原创~声明原创~写这篇文章花了我好久,连文章结构都屡经修改。拖拖拉拉起码有两个月(中间还跨了个春节)。直到两周前基本定稿,才发现网上早有...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