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锦绣发商贸有限公司

马慧娟姓名测试 凡人歌 人称拇指作家,她按坏13部手机写出百万字作品

发布时间:2025-04-08 07:04:39

凡人歌 人称拇指作家,她按坏13部手机写出百万字作品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号

作者:李骏

谈起自己过往经历时,这个来自西海固的敦厚农妇有些心潮起伏,她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更没想到有一天会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成为作家之前,马慧娟是地地道道的西北农民。初中辍学后,犁地、播种、收麦样样都做,她以为自己会和黑眼湾其他女人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劳碌里失去名字……

黑眼湾的天空

“站在大咀山的山梁上看,黑眼湾的天空现在属于一只鹰。”多年后,马慧娟在书中如此描述早已无人居住的故乡。这在她充满生活感的作品中并不常见,曾经常常出现在她眼前的是土地,天空是背对着的世界。

图为曾经的黑眼湾山村。受访者供图

1980年,马慧娟出生在位于宁夏西海固的黑眼湾小山村。村子与外界的唯一通路是一条山间小路,距离最近的乡村有4、5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人们干完农活就站在墙根晒太阳。被“困”在大山里,马慧娟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去。

小时候,马慧娟非常爱读书,甚至痴迷到看糊墙的报纸。可惜,她在初中毕业那年,因家庭条件忽然恶化,辍学回家务农。16岁的她离开课桌,扛上铁犁、牵着毛驴上山下山,成为面朝土地的农民。

马慧娟接受采访。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那样的生活再过十年也一样。”提起在黑眼湾日子,在马慧娟眼里,那是没有盼头的生活。和同学写信成了马慧娟与山外面唯一的联系,她在信里听同学讲着远方,打听回学校复读的机会。

马慧娟与丈夫咸天明合影。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20岁那年,马慧娟选择与儿时玩伴咸天明结婚。出嫁前,她将保存的一摞书信、课本投入火炉中,那些信里的远方、读书的梦想,连同信上她一笔一画的名字,化为灰烬。 那时,马慧娟以为从此只能留在黑眼湾了,但她或者说整个黑眼湾的命运却在那一年转了向。

“无中生有”的玉池村

2000年,在国家生态移民政策的影响下,黑眼湾的村民开始了移民搬迁。陆续地,20多户村民搬到了吴忠的红寺堡区玉池村,包括马慧娟一家。红寺堡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

马慧娟和女儿站在黄土地上。受访者供图

“我们当时是欢天喜地走的。”回忆起搬迁时的情景,马慧娟说。尽管当时的红寺堡还是一片荒滩,整个镇子除了一个笼罩在黄沙里的车站,什么也没有,但她走出了大山,搬到距黑眼湾有8个多小时车程的“远方”。2000年正是红寺堡大建设时期,那时连水电都没有通,刚搬过来的移民们生活条件也很差。但与黑眼湾不同的是,这里有路,日子就有了盼头。

马慧娟和街坊说着今年地里的收成。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以前别人总说我们那里的人懒,把地里的活干完后,除了晒太阳就没其他事可做,”到了玉池村,马慧娟才发现并不是他们那里的人懒,“到了这里之后,别人都在忙着干活、挣钱、盖房子,给你时间也不好意思去晒太阳。”

马慧娟一家住上了第三代移民房。受访者供图

经过几年建设,移民们建起房子,有了街道、巷子,又平整了土地,玉池村逐渐有了模样,像地里的玉米一样慢慢地在这片荒滩上生了根。玉池村的土地是大片平整的黄土,劳作不能再完全依靠人力、畜力,大型机械的应用将移民们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寻找一些新的活路。

马慧娟家里添置的摩托车。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农闲的时候,玉池村的年轻人们会去附近的县城劳务市场打零工,或者到村里的温棚打工。随着日子在一天天的努力中逐渐好起来,马慧娟对文字和阅读的热情也渐渐重新显露出来。

“借书比借钱还难!”马慧娟回忆起刚到玉池时的情景,一开始是她只能看亲戚送来垫桌腿的旧报纸。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有了手机,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离线小说,马慧娟的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书,吃饭看,走路看,干活的间隙也会摸出手机看上一段……

一手拿笔一手拿锄头

在生命的头三十年,马慧娟试图抓住出现在生活里的每一个字,她用一种近乎本能的坚持阅读着当时不知道意义何在的文字。

马慧娟接受采访。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2008年前后,手机作为新兴事物逐渐在玉池村流行起来,马慧娟也用在温棚打工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部手机。

“红寺堡五月的街上飘着槐花的香味,季节已经到了初夏,这片土地上才有了一丝绿意。”开通手机网络后,马慧娟在QQ空间里写下这样一条说说。渐渐的,通过手机,马慧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马慧娟与年轻人一起讨论文学。受访者供图

在新世界里,马慧娟认识了许多属于远方的人。一个名为“红尘暮”的十八岁少年,鼓励她将偶尔写的“说说”坚持下去,记录生活;2014年,“明月”得知她因为流量不够用只能写“说说”之类的文字时,为她充了100元话费提供流量,鼓励她写日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祁国平”则帮她把空间里的日志投稿到《黄河文学》……

马慧娟的散文集——《溪风絮语》。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散文发表在《黄河文学》后,马慧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作品也在时常出现于文学期刊。近年来,她还陆续出版了《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走出黑眼湾》等书。

马慧娟把曾经“一手拿笔,一手拿锄头”的自嘲变成现实,只不过她拿的不是笔而是手机。用只有初中学历的她,用拇指敲下上百万字的作品,前前后后按坏了13部手机,她也因此被人们称作“拇指作家”。

被马慧娟按坏的旧手机。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马慧娟在手机上书写着她人生经历,书写着黑眼湾村民的漫漫搬迁路,也书写着红寺堡移民们奔向新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将曾经抓住的那些文字转化成自己的言语,铺作一条蜿蜒小路,从宁夏西海固的贫瘠山村铺到吴忠移民安置区,又铺向了更远的地方。

更多人的远方

2018年,马慧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上,心里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她眼里,正是有了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自己才能有机会通过读书、写作,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马慧娟在玉池村里开设的泥土书香读书社。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如今条件好了,她也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2018年,马慧娟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牵头成立了主要针对女性的“泥土书香读书社”,教村子里的妇女读书写字,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重视孩子教育。

孩童趴在窗口前看书香社里的大人们。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改变着马慧娟的命运,也改变着这片黄土地上许多人的命运。目前,读书社已经有了50多个学员,其中有的达到脱盲的水平,有的参与微电影的拍摄还得了奖。在读书社之外,更深刻的改变早已在年轻人中悄然发生,“以前出个大学生会轰动十里八乡,这几年我们这里的大学生太多了”。

马慧娟手捧着一摞书从书香社回家。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秋天的时候,红寺堡的天空又高又远,一片片已完全成熟的玉米寂静地站在原野里等待着人们采收,这里的玉米长得金黄饱满,是黑眼湾没有的样子。 马慧娟走在路上和邻居说着地里的收成,怀里的一摞书将她与周围的人区分开来,但生活未将任何人落下。她脚下刚硬化完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村子的尽头,在那里,细长的村道连接上更宽阔的公路……

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记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

“1996年的秋天,16岁的我辍学了,坐在老家黑眼湾的山梁上,哭得一塌糊涂,想着可能以后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了。”

“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成为了光荣的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代表我们宁夏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新生。”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来自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一个普通农民。3月12日晚,她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位连任的基层代表,随着履职越深入,越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生命力。

“只要你在时代发展中做出了成绩,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给你出彩的机会,你就能够参与国家的发展,见证国家的发展。”

3月12日晚,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摄影/李小健

“我们用尽全力鼓掌,这一刻,我们的心定下来了!”

“现在宣布,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23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2952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14亿多人民的重托,在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作出的郑重选择。

回忆起播报员宣读完计票结果那一幕,马慧娟仍满怀激动:“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用尽全力鼓掌,大家都不想停下掌声,因为这一刻,只有掌声能够传达出内心的激动与振奋。”

“这一刻,我们的心定下来了。当时就一个念头:这件大事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了!”

掌声如潮里,马慧娟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的殷殷关怀。

26年前的一次考察,将依江面海的福建与山大沟深的宁夏紧紧相连。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不久,亲赴宁夏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

连续多天调研5县后,习近平同志对西海固老乡的“家徒四壁”深感痛心,下定决心推进对口帮扶,拉开了“闽宁协作”的序幕。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建立起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情”。

山海缘未了,山海情更深。此后,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但对宁夏的关心关怀仍隽永绵延,又分别在2008年、2016年、2020年三次踏访西海固,为西海固的脱贫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来到固原市原州区深沟村调研,鼓励当地要有发展的思路和意识,带动村民富起来。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赴闽宁镇考察,这里是19年前他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到宁夏,考察红寺堡区的一个移民村——弘德村。彼时,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他又开始为宁夏谋划如何走好乡村振兴新征程。

从前风沙席卷的戈壁滩,如今防风林连成片、绿意妆点山峦;昔日“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全面脱贫、迈向乡村振兴。

西海固翻天覆地的变化里,就有着马慧娟被改变的人生。

“我的故事不是传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马慧娟的故事,是泥土与种子的故事。

1980年,马慧娟出生于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常年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简单而清苦,一年到头饭桌上多是土豆和粗粮,青菜只有夏天才能见到。

马慧娟从小喜欢读书,5岁多时就看着家中糊墙的报纸学识字,小学二年级开始读连环画,四年级开始读隋唐演义……文学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童年的梦想中。

虽说家里不富裕,但为了支持女儿读书,父母还是努力供她上学。然而初中毕业那年,小麦锈病导致她家的庄稼绝收,全家人吃饭生存问题自然成为跨越不过的沟壑。16岁的马慧娟被迫辍学,回家务农,接过父亲的鞭子,赶着一对毛驴就去田野里犁地,梦想似乎跌进了干旱的泥土里。

2000年,20岁的马慧娟刚刚成家不久,在“闽宁协作”的影响下,生态移民搬迁的春风吹遍宁夏,黑眼湾全村20多户陆续搬迁到了宁夏中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

“生态移民搬迁在我的眼前打开另一扇窗,我的心也跟着搬出了大山。”马慧娟一家人承包了8亩水浇地,依靠扬黄工程引来的黄河水来浇灌,旱涝保收。

种完了田,和村中许多妇女一样,马慧娟开始到村子附近的蔬菜大棚务工,最少的时候一天赚8块钱,但是能够自己挣到钱,大家都很喜悦。“钱不多,但我们可以用来给家里买青菜、给孩子买零食,不用让他们天天啃馍馍。”

日子越来越好,梦想的种子开始萌发。2008年,她顶着家里的压力花500块钱买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2010年,她开始尝试用手机在网络上写随笔。

身处黄土地,读书和写作成为她心中的绿洲。干农活间隙,她就在田间地头写作。写她同工的姐妹,写望断归乡的老奶奶,写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写那方土地上的百态人生。

“农民的日子很简单,幸福也很简单。也许是今年庄稼丰收了,也许是家里添了一头小牛、小羊,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不少网友留言:“你的文字让人心生安宁。”

跌落泥土的种子得到时代浇灌,奋力开出了美丽的花。她的故事被更多人关注到,她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陆续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各类平台发表,《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等6本书陆续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22年3月,马慧娟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鑫

当马慧娟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进了大会堂,有人感叹,她的故事是个传奇。

“我的故事不是传奇,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马慧娟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贫困群众一起改天换地、成就梦想。红寺堡,闽宁镇,宁夏每一个移民搬迁地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书写着翻天覆地的传奇故事。

“我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不可分割的”

2018年,马慧娟38岁。

这一年,她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一年,她第一次走进大会堂,见到了很多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人,有一种做梦的感觉,但现实的场景让她相信,她真的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会堂。

全国两会召开时,母亲在电视上看得仔细,愣是从人群中找见了女儿,但老人家还是不敢相信:“没想到一个驴背上长大的姑娘,还能坐进人民大会堂里。”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马慧娟的质朴本色始终没有变,与群众的距离反而更近了。用她的话说就是:“前脚我能去人民大会堂开会,后脚回来我就能下地干活儿。”

每次走村入户走访调研,乡亲们都会拉着马慧娟说家常。谁家添了个牛犊,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啥时候能把大医院搬到咱镇上来……马慧娟把乡亲们的故事和心声认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笔记越记越多,故事也越写越精彩。

群众在田地里挥洒的汗水被她写进了书里,乡亲坐在炕头上诉说的期盼被她写进了建议。在每年全国人代会上,她都积极为民发声,先后提交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成年人文化教育等相关建议。

“20多年间,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红寺堡区可以成为一个典型,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告诉全国、告诉世界,所以建议把这里创建成全国移民搬迁致富提升示范区。”马慧娟说。

2018年,马慧娟所在的宁夏代表团提出了加快宁夏高铁建设、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等建议。2020年底,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宁夏迈出了融入全国高铁网的第一步,宁夏百姓期盼多年的“高铁梦”照进现实;退耕还林补助款继续发放,乡亲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每年的两会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每年全国人代会结束后,马慧娟就马不停蹄地返回红寺堡,把党的好政策和大会精神耐心地讲给群众听。

“可能大家觉得,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用双手从地里‘扒拉’出来的,我说对着呢,但是咱想一想,移民搬迁前,我们先人在西海固生活了几辈子,日子过好了吗?没过好。难道是因为不勤快吗?中国的农民哪有不勤快的,就是因为环境对我们的制约。”

“党中央给指明了新的路子,易地搬迁了,黄河水来了,我们能通过各种方式增收,就连家里添了个牛犊都有补贴。我们农民手里有钱了,日子过好了,生活幸福了,这都离不开党中央给我们的照顾和关怀。”马慧娟说。

“中国人,我骄傲!人大代表,我骄傲!”

2023年,马慧娟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翻开马慧娟的笔记本,我们看到,她用整齐的字迹,把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抄写下来。

马慧娟代表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整整齐齐地誊抄在笔记本上。摄影/李小健

“感觉报告写得太好了。你看这一段:‘就是在国家需要时,毫不犹豫地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伸出肩膀扛起立法机构应尽的政治责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时,马慧娟告诉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很多工作,比如立法审查、调研视察、列席常委会会议座谈,她都亲眼见证、亲身参与过。

这些工作,让马慧娟认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大家有的是产业一线工人,有的是外卖小哥,有的是邮递员,有的是公交车司机,还有理发师、建筑工人、个体经营户等,涵盖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各个年龄段。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大代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自己的岗位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带着各个群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聚在一起,谈发展、讲变化、提建议、说诉求。我们来自人民,我们也将人民的心声带到两会。”

作为连任代表,今年是马慧娟参加全国人代会的第六年,但是每一次的感受和心境又有新的不同。

“每次走进大会堂,我都要鼓励一遍自己,要求一遍自己,要求自己不仅仅是把人大代表当成一种荣光,更要当成责任和使命。很多次,尽管我很努力,但也觉得惶恐。我太平凡了,生怕自己的平凡配不上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担不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但在代表人民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见证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成长。”马慧娟说,随着履职越深入,越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厚度、宽度、深度。

“人民既是一个宽泛的词语,也是千千万万个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践党的初心使命最直接的平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多年完善,到今年已经整整六十九年。这是我们的国之根本,符合我们的国情,符合人民最基本的需求,符合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中去。”

“离开红寺堡来参加两会时,大家说:红寺堡,我骄傲。但我想说:感谢这样的制度,感谢这样的国家,我们生逢其时。”马慧娟自豪地说,“中国人,我骄傲!人大代表,我骄傲!”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记者:冯 添、周誉东

编校:施林

责编:张钰钗

相关问答

交强险生效日期是多久-在线法律咨询|律图

马慧娟等4名律师已解答获取解答>在我知道对方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和出生年月日,能否查到对方的身份证号呢?[律师回复]你好,请详细描述一下具体情况)柳晓伟等2...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