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锦绣发商贸有限公司

丹阳罗氏姓名测试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罗”姓

发布时间:2025-04-08 08:04:58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罗”姓

罗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位姓氏,尤其在四川、粤湘地区中最有影响。当今罗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95%,总人口大约在1260万。

罗的名义

罗,本义是捕鸟的网。相比而言,罗比网要密,编织的丝绳也要细得多。“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天罗地网”的成语就出于此。后来,人们把有着细密微孔的筛子称为罗,由此引申出搜罗、招致的意思。但是,作为动词一直表示以罗捕鸟之义。

罗字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张网,下部是一飞鸟,表示鸟被网扣住了,有翅难飞,可见是一个会意字。到了秦朝时小隶体中的罗字,在上部的网下增加了“系”,表示网是用丝编织的,同时鸟也进入了网中。远古时代已有使用丝网捕鸟的氏族,据说古时伏牺(即伏羲氏)臣芒氏(也称句芒氏)为最早创制罗网之祖。罗人以捕鸟工具罗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氏族的族徽图形由网和鸟所组成,氏族居住的地方就称罗,建成城堡的地方称为罗邑,逐渐形成了罗国,最终发展形成了罗姓。

罗姓起源

罗氏始祖——颛顼

罗姓的起源与演变:

出自颛顼之后

罗姓出自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为春秋时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而称罗氏族,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也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中间地带。直至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人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罗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此时的罗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后来,罗国又东迁到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故城在湖北宜城西罗川城,即今南漳县武安镇兴缘寺村)。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也有以熊为氏。罗姓有2700多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融入

我国的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两广地区,与古越骆族融合,形成当代广西的壮族、毛南族等罗姓的先民。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与当地土著混居,形成土家族、瑶族罗姓的先民,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成为彝族、布依族、白族等族罗姓的先民。进入云南的罗姓一支进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成为今泰国人的先民。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罗姓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成为南方汉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北方的战乱和民众的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罗姓中也融入了外族人的基因。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叱罗、西域斛瑟罗等氏族集体改为罗姓,随后唐朝时西域曹国人、天竺人进入中国后使用汉姓罗氏,宋朝西夏国党项族也有罗姓,清朝满洲八旗姓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爱新觉罗氏等氏族的全部或部分改姓罗。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的汉族罗姓。

罗姓分布

罗姓分布频率图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260万,增长达18倍,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38.2%,其次分布于贵州、广西、江西、云南、湖北、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罗姓人口的39.4%。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5.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

罗姓血型

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图

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5.8%;A型占29.2%;B型占26.9%;AB型占8.1%。

罗姓名人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1940年),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罗荣桓

罗荣桓(1902年—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等职。

罗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罗姓的郡望主要有豫章、长沙、齐郡、襄阳、河东等。罗姓有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还有尊尧、敦睦、丕振、谕德、明德、尊敬、崇彝、嘉德、贻谷、柏林、锦厚、崇文、永祭、归厚、光裕等堂号,尤以豫章为最著名。“豫章”堂号典出宋朝大臣罗从彦,罗从彦豫章人,即今江西南昌人,字仲素,从学于“龟山先生”杨时,是大儒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一心一意传教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时人称他为“豫章先生”。

罗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龟山受学;鸟梦征奇。

清推忠节;明著文庄。

诗耽郑女;曲感赵女。

鸟迹征奇,藻思发琳琅之笔;钱江互瑞,倡言成吴越之功。

家训格言 :罗瑞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十位大将中的一位,他不但是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也是一位言传身教的教育家,他的《示儿》一诗之意体现了这位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胸襟和志向,同时,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不要忘本,不要脱离群众,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示儿》:自我傲气须当改,群众关系即不难。单枪匹马身胜敌?万众一心能擎天。

看姓氏!鉴别你是正宗四川人,还是迁进来的外来户?

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之一

对中国人来说有独特的意义

据调查:

李、王、张、刘、陈

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大姓,

人口近4亿!

四川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是:

李、张、王、刘、陈、杨、周、黄、罗、吴

以上姓氏排名是阶段性统计

不能作为永久性参考

这里面有你的姓氏么?

今天小微带你了解四川十大姓氏

背后的故事

也许看姓氏就知道你是正宗的四川人,

还是迁进来的外来户~

四川第一大姓

李姓,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 、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 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四川第二大姓

张姓, 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王朝。

迁徙分布: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 ,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 ,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四川第三大姓

王姓, 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外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并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 河南、山西。

如今,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 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四川第四大姓

刘姓, 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始祖。

迁徙分布: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 投奔蜀汉。

如今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 ,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

四川第五大姓

陈氏, 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

迁徙分布: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 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 、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四川第六大姓

杨姓, 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 、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

四川第七大姓

周姓,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具体一点说,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周朝的王族并不姓周,而是姓姬。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台湾土著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4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湖南、四川 、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

四川第八大姓

黄姓, 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 、湖南、福建等地。

迁徙分布: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 ,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 、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四川第九大姓

罗姓, 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又称 罗子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迁徙分布: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罗氏宗祠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

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 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如今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 、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

四川第十大姓

吴姓, 最早起源于蚩尤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迁徙分布: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秦汉时期,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

巴蜀姓氏源远流长,来源广泛

它像一座水库一样

吸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姓氏

由此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

特色鲜明、辐射广远的巴蜀姓氏文化。

现在的四川人,

大多认为自己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

其实,古代巴蜀是有大量土著民族的。

在商周到战国时期,巴蜀腹地在三星堆一带,主要的社会形式是以部落为主,蜀国还基本上处于有氏无“姓”状态。

也就是说,只有部落的名称,没有个人的姓名。与蜀国不同的是,活动于川东北地区的賨人率先有了“鄂、罗、朴、昝、度、夕、龚” 7个姓氏。昝、谯、税 也属于古蜀姓氏,是地道“四川造”。

姓氏

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你感觉成都哪个姓氏人最多?

相关问答

长孙道生传>> 和明.何良俊的原文和翻译_作业帮

[回答]魏书.长孙道生传长孙嵩长孙道生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

姓名 人有谁?

后累迁都御史,巡抚宣府。车会融:原籍南京凤阳府朱家巷人,明代大臣,官至都御使,夫人罗氏。后因夫人罗氏发病扯坏朝服,被累及降为知县,后来皇帝念其功劳及...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