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锦绣发商贸有限公司

陈泰元姓名测试 香港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刘锦庆先生作品《忆童年》

发布时间:2024-11-24 07:11:29

香港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刘锦庆先生作品《忆童年》

客名君按:这首客语诗由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刘锦庆先生所作,写于1976年冬至前夕,用原汁原味的梅县话写成。感谢刘畅粦先生(刘复之先生长子、刘锦庆先生族侄提供这篇珍贵文字。客名君作了解释和标注,配了图片和相关简介,并请畅粦伯用梅县话朗诵。刘氏故居在梅县城南十里的三角地白土堡上坪的约亭岗村,名字听起来很浪漫,仿佛有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小亭子。约亭岗村方圆不足十里,刘、丘、叶三姓在此敦诗睦邻,出了诸位堂堂人物,往往一门多杰,颇具客家人文魅力。正所谓:积善之地,福人所居。听听诗歌感受一下。

刘锦庆先生(刘畅粦先生 供图)

香港嘉应商会是香港梅州总商会的前身,最早叫义安公社,成立于1871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爱国社团之一。1916年,旅居香港的梅州籍乡贤创立了香港嘉应商会(梅州清朝旧名为嘉应州),创会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香港许多客属工商界人士如孙城曾、李济平、刘锦庆、曾宪梓、罗焕昌、刘宇新、余国春等曾经担任过该会的会长。2016年8月26日举行创会一百周年庆典,更改会名为香港梅州总商会。这是一个非牟利团体,协助梅州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1963年至1982年的20年间,由刘锦庆担任主席,热爱桑梓的他曾为家乡建设不遗余力。

忆 童 年

刘锦庆

刘锦庆作品《忆童年》| 刘畅粦、客名君朗诵 00:0007:24未加入话题

刘锦庆作品,由刘畅粦先生和客名君用梅县客家话朗诵;背景音乐为我国第一代钢琴家和作曲家、旅泰梅县籍音乐家李树化先生所作“湖上的春梦”(独家原创音频,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又“大雪”而冬至兮,游子思乡。

念“胞衣”之落地兮,约亭之岗。

方圆不足十里兮,小小村庄。

刘丘叶之三姓兮,同一条岗。

想童年之欢乐兮,颜色金黄。

闻故乡之气息兮,泥土芬芳。

大哥细叔与邻里兄弟兮,共一学堂。(注:学校)

老先生之严格管教兮,分明罚赏,

如小老鼠之怕猫王。

富贵贫贱之不论兮,雷傻呆戆。

(注:雷傻呆戆,意思是年少不谙事,书呆子一样傻傻的)

背书不顺之“砧骨着”兮,字“马骑篱“之打手掌。

(注:“砧骨着”,用手指背敲打头上,很疼的;“马骑篱“,形容字写得差,像画蜘蛛一样)

考试成绩之“出榜”兮,文章好之“贴堂"。

(注:“贴堂”,文章写得好,就会被老师贴在教室后面)

一早一晚之温习功课兮,上屋下屋之书声瑯瑯。

练体操之“一二一”兮,分两阵之"打大仗“。

(注:“一二一”,体操喊口号;“打大仗”,对着干)

闹意见之“各百”兮,派别之结党。

(注:“各百”,各自闹掰的意思)

团结对外之赛球兮,各顾各之“打旱塘”。

(注:“赛球”,梅县是足球之乡,赛球是天天打的;“打旱塘”,指将池塘的水抽干,打鱼,这里特指打鱼之后泥被晒干了,就成了天然的球场,男孩子在干池塘里踢球。)

铜锣棺材之埋“死佬”兮,铜鼓花轿之讨新娘。

(注:“死佬”,逝者;这里讲葬俗和婚俗)

“坐研槽”之“打油”兮,踏禾头之农忙。

(注:“坐研槽”,指坐在榨油用的石槽打花生油;禾头是指稻收割后的稻茬,“踏禾头”,指将用脚将稻茬踏进田里,作为天然的肥料,过去在台湾六堆也有踏禾头的照片)

煎芋丸之中秋兮,蒸“老麦粄”之端阳。

(注:“芋丸”,用摈榔香芋做的芋丝丸;“老麦粄”,用土产麦子磨面做粄,特别香)

邀邀窜窜之出梅城兮,偷偷“柄柄"之入泮坑公王。

(注:“邀邀窜窜”,呼朋引伴走街窜巷;偷偷柄柄,指悄悄出去玩耍,泮坑是梅县景区,风景秀美,上有公王庙)

牛肉丸之“腊”多的汤兮,仙人粄之放多的糖。

(注:“腊”多的汤,指给足汤汁;仙人粄,客家人发明的消暑解饥的甜品,又叫烧仙草)

春日课余之“打麻帝”兮,夏日傍晚之井水冲凉。

(注:“打麻帝”,指在地上挖个凹穴,一把圆玻璃(石)小珠,用手弹入穴取胜的课间游戏;冲凉,就是洗澡)

秋日放学之放纸鸢兮,冬日清晨之晒太阳。

(注:“纸鸢”,客家话用这个词来指风筝,和宋朝的讲法一样)

不知天高之地厚兮,流水时光。

初次出门之“过番”兮,辞别亲娘。

(注:“过番”,指下南洋,番,指异国他邦)

”水打伯公”之落船兮,眼泪汪汪。

(注:“水打伯公”,是地名,在梅县华侨大厦前面的江边,是一座古码头,附近有颗古榕树。古榕下有座土地公公,保佑下南洋的游子。曾经见证许多梅县人下南洋,见证许多别离。昔日人来人往,商贾云集,为梅城一景。后来这里成了河堤及望江楼酒店。伯公,客家话指土地公公;落船,指下船。)

为“寻食”而谋生兮,过海漂洋。

(注:“寻食”,谋生,揾食)

叹人生历程之艰辛兮,雨雪风霜。

念故土之一草一木兮,梦寐想往。

惜童年伙伴之星散兮,祝愿个个福体安康!

何日游子都归去来兮?重聚故乡!

一九七六年冬至前一日 刘锦庆

客名君注:这首诗提到了约亭岗村。刘复之先生在自传中也曾经回忆童年,提到过家乡约亭岗村。约亭岗村历代先民艰苦创业,日渐兴旺,纷纷买地建房,留下座座大屋,自西北至东南,岗下有丘氏祖祠、刘叶祖祠、刘氏伯公屋、笃创公祠、诚创庐、七贤居、永鑫庐等近十座围龙大屋。

刘复之先生 (1917-2013),广东梅县人。历任司法部部长(第三任),公安部部长(第五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同时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参见 刘复之 | 回忆在梅县的童年时光)

本文诗词和作者照片由刘畅粦先生提供。刘畅粦先生为刘复之先生长子,刘锦庆先生族侄,少年的时候也在约亭岗村度过,对约亭岗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刘畅粦先生后来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从军、工作。现在常常唱唱山歌,回忆童年时光。看来家乡是游子永恒的思念。

刘畅粦先生初中在东山中学就读

图为他在东山中学、西安、哈军工的留影

********************

作者刘锦庆先生简介

刘锦庆(1926—1999),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地上坪村约亭岗人。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香港义安公社、香港嘉应商会等社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刘锦庆早年失怙,依靠母亲抚养成长,深受其勤劳简朴,善良德惠的熏陶,使他从小就有勤奋自爱、搏斗向上的精神。他先后就读于水白中学和东山中学。正读东中高二时,因家境贫困而中途辍学。

1947年春,刘锦庆到香港谋生,在同昌兴南洋出入口庄任职。解放后,他预见到中国货将在国际市场拥有物美价廉的竞争潜力,就在香港九龙旺角钵兰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国货的中国宏兴贸易国际公司,后发展为宏兴(集团)公司。其属下子公司中国宏兴药品有限公司,将国产成药远销世界五大洲,并帮助梅州制药厂老牌生产“喉风散”提质改装,焕发生机。刘锦庆因此被誉为“卖药大王”。

刘锦庆喜欢文学艺术,商务之余偶或为文。他主编的《嘉讯》、《文丛》和撰写的《欧美见闻》、《澳纽之行》等作品受到文化界的推重和赞赏,有“中总才子”的美誉。

刘锦庆一向热爱桑梓,是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常委、梅州市首届荣誉市民。

早在70年代初,他就和当时的香港嘉属(应)商会老会长李济平、黄鸿粼等紧密配合,克服重重困难,组织香港同胞回乡观光,并邀请数十批省、市、县、区等各界干部、领导赴港考察,在联络、沟通侨情乡谊,外引内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还集资近百万元,支持程江氮肥厂改善生产和运输设备,修建人境庐、恢复强民体育会及兴建该会所大楼的溜冰场。1985年和曾宪梓等倡议兴建梅县12级大型体育看台。

1979年和1985年,他和曾宪梓率领香港义安公社瑜园青年足球队和香港东升足球队三次到梅州访问。1981年和1985年梅县女足赴穗参加及梅县少年足球队赴京逐鹿全国“幼苗”、“萌芽”、“希望”三杯决赛,刘锦庆、曾宪梓均亲临营寨看望,鼓舞士气,促使各参赛队争得荣誉,为足球之乡增添光彩。

家乡的很多建筑,凝聚了刘锦庆先生等爱国乡贤的心血。

梅县飞机场建设,嘉应大桥、畲江大桥和梅长大桥竣工通车,刘锦庆为此积极奔走,推动促成。他还大力推动筹建三角镇与程江镇间的“连心桥”、筹建“仙鹤山庄”、筹建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等。为筹集梅州市最高学府嘉应大学的办学基金,刘锦庆和香港32位乡亲发起,得到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的热烈响应,共集资1200万元,在政府的支持下,将这些资金用于兴建嘉应大桥,并将所收的车辆过桥费作为嘉大办学费。他为东山中学带头认捐并筹资20多万元兴建了5层的“70周年纪念大楼”。

梅县华侨中学于1981年春恢复董事会组织,他是香港董事的主要领导人,曾为该校微生物厂集资10多万元,引进现代化设备。他集资20多万元兴建“30周年纪念大楼”;为水白中学捐资修建原有学堂,集资扩建教室门楼并集资35万元兴建“继贤堂”大礼堂。

刘锦庆先生(中间抱衣服者)和乡贤们在水白中学继贤堂

在东山、学艺、水白、上坪等校设立奖教学金,并对有些出国深造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为表达对故土和母亲的怀念与崇敬,耗资10多万元,在约亭岗上兴建“约亭”和“约亭母亲堂”。提供书报和康乐设施,作为村民的活动场所;还组织了老人福利会,筹集了大笔基金和正常的活动经费;捐资数万元修建了村中主要村道。

1999年5月28日,刘锦庆先生在香港病逝,终年73岁。

*************************

香港梅州联会的历史

香港梅州联会〈前身「义安公社」于2003年改组易名〉,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爱国社团之一。该会凝聚了在香港的客家乡亲及社会精英,会员涵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五华县、平远县、丰顺县、蕉岭县等梅州2区1市5县在香港的社会团体及政界、商界、文化教育界、科技专业等各阶层人士。该会同仁将坚持爱国、爱港、爱乡的宗旨,团结友爱,和谐合作,积极进取,为社会作出贡献。

1871年,香港上环、西环一带“客行”工人也团结起来,成立自己的“组织”。由于其成员大多来自梅州、惠州、宝安等粤东地区的客属人士;在嘉应州(今梅州)建制前,粤东地区曾称为“义安郡”(辖东江、韩江各县),故将“组织”命名为“义安公社”。早期“义安公社”纯粹是一个工会组织,只限于“客行”职工加入,约有七、八十人,目的是争取改善生活、谋福利、保障工作条件,打击码头恶势力活动。

1920年,“义安公社”由黎东生先生(东莞人)任理事长,黄阿广、黄润义、廖礼和、黄阿桂、朱昌湖等人任理事。1929年起,由廖安祥接任理事长。1932年“一二八”事件,上海军民激烈抗战,“义安公社”立即响应,捐献三千大洋给蔡廷锴将军,支援抗战。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在香港沦陷期间,由于物资匮乏,生活艰难,大家四散,纷纷回乡避难;因此“公社”遂告停顿,文件散失,无从稽考,仅存银行存款图章一块,分作四小块,由四人保存。

1945年8月,日军投降,香港重光。1946年“公社”复会,存款图章只剩下廖安祥、蔡天祥手中的两小块;于是经“万福祥号”出面向银行担保,支取三千元经费,维持会务开支。这期间仍由廖安祥任理事长,由蔡天祥、冯什等人协助工作。战后的1949年,“公社”重新向华民政务司注册。

1953年,“公社”改为理监事会制。1954年至1958年间,由梁桃麟任主席。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前“客行”的伙计,有些已转行营商,成为老板、东家,客属人士经营的行业。有不少也逐渐转型,成为南洋各地,如:印尼、马来亚、暹罗等地侨商的联营公司,经营办庄(庄口)、汇兑庄、客栈等专门为各埠侨商提供轻工业产品、华洋百货,汇驳信款,接送旅客等业务。

这些联营公司一般资本都不大,职工人数也不多,商号东家大多成为“旅港嘉应商会”会员,而职工则大都加入“义安公社”;因此“义安公社”常被称为“西家”,喻为职工阶层的组织。

罗焕昌先生

1963年至1982年的20年间,由刘锦庆担任主席 ,社务稳步发展,社员和理监事中有些已是商界人士,力量日益壮大。1983年,罗焕昌任主席, 不断吸纳社员,使社员人数发展至520馀人。1993年,陈泰元接任理事会主席,于1993及1994年“义安公社”连续两次组团赴梅州,参观访问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等地。

1996年,是“义安公社”成立100周年。整整一个世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义安公社”这个以联谊、福利、团结、互助为起点的“西家”〈草民〉阶层组织,也不断成长壮大,成为爱国、爱港、爱乡,关心社会事务的进步社团。1999年至2002年,李乃英当选理事会主席。

2003年至2004年9月,朱雪梅当选第83届理事会主席,成为100多年来“义安公社”第一位女主席。在她任职期间,觉得自己年岁已高,为了“义安公社”的前途,她极力推举年轻的、有实力的梅州精英接班,领导会务工作;并主张将“义安公社”改名为“香港梅州联会”,把五县一市二区的梅州人团结起来,更进一步壮大力量,发展会务。

2003年3月下旬,“义安公社”正式改名为“香港梅州联会”,并将理监事会制改为会董会制,推选林光如担任“香港梅州联会”第一任会长、余鹏春担任谘议会第一任主席。2004年10月20日,“香港梅州联会”第一届会董会及谘议会正式成立。

2018年11月26日晚,香港梅州联会第六届会董会及咨议会就职典礼在香港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罗活活出任新一届会长,余鹏春出任咨议会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全国人大委员会原常委、金利来集团创办人曾宪梓等发去贺信、贺电或题词。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副主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长余国春,中联办台务部部长杨流昌,广东省港澳辨巡视员叶维园, 印尼国际日报集团董事长熊德龙, 丹斯里拿督、马来西亚多美集团创办兼执行董事主席吴德芳,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总会长张润安,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范成连,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副局长陈积志,全国政协委员、金利来董事局主席曾智明,广东省政协常委、昌盛集团董事长邹锡昌,以及香港梅州联会永远荣誉顾问罗焕昌、何冬青, 首席永远名誉会长林光如、叶澄海等出席。

注:部分风景图片来自胜游梅州_何日胜的新浪博客游记《千米老屋约亭村》;《梅州市志》第三十一篇 人物 第一章人物传 .广东省政府地情网;博雅人物网等。

推荐阅读:

刘复之 | 回忆在梅县的童年时光(多图)

叶剑英少年时的六位师尊,或博古通今,或文武双全,堪称豪华阵容

《东中》,诗情画意 | 写在叶剑英元帅的母校东山中学106岁生日

叶剑英元帅当年是怎样指挥作战的?(视频、音频)

客名君的第一部文化随笔作品推荐:

客家为什么名人辈出?因为客家人非常重视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绽放的时间玫瑰。《寻味客家》不是一部美食著作(当然也有美食和味道),而是一部智慧和审美的结合体。全球视角,图文并茂,内蕴345千字、345张彩图,为客名君心血之作。这是一本了解和宣传客家文化的精美读物,里面经过考据、精心撰写的正能量的客家文化,可以背书每一位卓越的客家人,值得珍藏。

《寻味客家》| “全球客家名人堂”首部文化著作正式出版

《寻味客家》封面上的图画有什么讲究?里面有故事的图片怎么来的?

相关问答

App“17”和Instagram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注册不了?

17的全名叫“17-你的生活点滴”,是第一个由台湾团队开发在中国区AppStore总榜登顶的APP,于2015年7月正式上线,CEO是陈泰元,注册资本1500万新台币,用...

展开全部内容